近期,一个组织严密、手段隐蔽的跨国诈骗团伙将目标锁定中国私募基金经理群体,#并将其活动重心之一设在菲律宾。该团伙通过冒充知名商界人士、诱骗投资、设局赌博乃至实施绑架等多种手段,对受害人进行诈骗和勒索,已造成从数万元到千万元不等的巨额损失,部分受害者甚至遭受人身伤害。
冒充名门,设局赌博或诱骗公海
据受害人披露,诈骗团伙通常筛选管理规模在5亿至20亿元人民币的中型私募基金机构,瞄准其募资焦虑和跨国尽调能力不足的弱点。骗子们擅长角色扮演,冒充香港知名药企或家族企业高管,谎称有数亿元投资意向,通过“老客户”介绍等方式取得基金经理信任。
一旦基金经理受邀前往香港、新加坡或菲律宾马尼拉等地洽谈,骗局便进入核心阶段。骗子会在会餐期间,以消遣为名提议进行扑克等牌类游戏,并使用出老千等作弊手段,使受害人蒙受巨额赌资损失。若牌局未能成功,团伙还会邀请受害人前往公海进行游船度假,利用公海三不管地带的特性,实施敲诈、绑架等犯罪。
受害案例触目惊心:有人被绑票,有人险遭不测
多起案例表明该团伙手段残忍:#北京某私募基金创始人唐琪的两位合伙人于2023年被骗至菲律宾马尼拉后随即失联,绑匪索要1300万元人民币赎金,并对人质施以虐待和殴打,导致其中一人“面目全非”。#所幸两人最终获释。
另有基金经理章则,在牌局中即便胜率极高,仍被骗近10万美元,才意识到遭遇老千。还有基金经理安丰,因察觉对方从未提及管理费等关键细节而识破骗局,并拒绝上牌桌,险些被强行带走,幸免于难。基金创始人郑凯则发起受害者群,目前已有十余位私募基金经理入群,被骗金额从数万元到120万元不等。
行业漏洞与防范困境:受害人羞于启齿
专家分析,私募基金行业高度依赖熟人生意,使得部分基金经理在面对看似“靠谱”的介绍时放松警惕,忽视深入的背景调查。此外,诈骗分子利用部分私募机构规避监管审查的心理,强调“资金闭环操作”和“无需公开披露”。在当前行业洗牌加剧背景下,一些经理可能铤而走险,给了骗子可乘之机。
警方指出,此类跨境诈骗案件立案调查、取证极为困难。许多受害者碍于声誉、担心投资者问责,即便被骗也选择隐忍不报。
骗局仍在继续:变换身份,呼吁高度警惕
香港京都念慈庵有限公司已发布公告警示,但以“谢国明”为首的诈骗团伙仍在活跃,他们不断变换身份,冒充其他知名药企高管,持续接触私募基金经理群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