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菲律宾,越来越多的年轻HIV感染者正在通过社交平台的“alter账号”找到情感支持和医疗信息,成为他们在疫情扩散中的“隐秘生命线”。
一名化名为米格尔 的23岁学生回忆,2023年他在大学的免费HIV快速检测中确诊感染,顿时感到孤立无援。直到某个深夜,他在X平台点开PLHIVDiaries 标签,发现许多匿名用户分享诊所地图、用药提醒甚至自嘲式的健康梗图。他也随即创建了自己的匿名账号。
“从同样的感染者那里得到建议,感觉完全不同,就像兄长在对你说话。” 米格尔说。
年轻群体感染率飙升
根据菲律宾卫生部数据,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HIV感染 5,100例,相当于 平均每25分钟就有一例。其中三分之一为15至24岁的青少年和年轻人,是十年前的5倍。
尽管法律要求政府在社区推广检测与心理支持,但资金不足与社会污名,仍使许多年轻感染者难以获得正规援助。于是,他们转向匿名网络空间寻求帮助。
“匿名小号”变成众包医疗网络
在这些alter账号中,用户常自称“poz账号”,表明自己是HIV感染者,主动分享经验。有人会发帖询问“哪家诊所周六提供免费病毒载量检测”,很快就有热心用户回复地图和现场照片。
米格尔的收件箱也成了“求助热线”:有人担心药物副作用,他就晒出自己的检验结果安慰对方;有人害怕午夜独处,他会发送语音鼓励。
目前菲律宾仅 66%确诊者接受治疗,远低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设定的 “95-95-95”全球目标:95%知晓感染、95%接受治疗、95%病毒得到抑制。
线上社群带来“深夜陪伴”
在匿名空间里,感染者们分享ARV药物副作用的经验、提醒彼此按时服药,还用梗图调侃排队看诊的漫长等待。“当官方热线下班时,这些话题标签就像让诊所灯光整夜亮着。” 米格尔说。
不过,匿名社群也存在风险:虚假疗法、网络诈骗、以及一些帮助者因过度付出而消失。即便如此,许多感染者仍选择坚守在alter空间,用自己的经历安慰后来者。
如今,米格尔依旧保持收件箱开放,成为别人深夜的求助对象。“我大概是六成在接受帮助,四成在给予帮助,” 他说,“但只要有人来找,我都会回应。”
两年过去,那个曾经独自默默刷屏的学生,已成长为匿名社区里的支持者。“我想成为一个倡导者,让更多感染者知道自己并不孤单。”